【传媒访问】童年遇车祸决读医 因父患癌体会家属压力 梁广泉行医廿载:与病人一起努力

address 九龙尖沙嘴广东道5号海港城 海洋中心13楼1311-1312室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传媒访问】童年遇车祸决读医 因父患癌体会家属压力 梁广泉行医廿载:与病人一起努力

癌症并非一场容易战胜的仗。临床肿瘤科专科梁广泉医生过去治疗过无数癌症病人,惟得悉父亲患癌,却让他切身体会到作为病人家属,在面对亲人患癌时的不安及压力。他接受《晴报》访问时称,自己因此更重视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透过三方互相信任,共同找出最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案。

童年车祸获治疗 埋下学医种子

谈到成长阶段,梁广泉医生坦言自己是基层出生,每次出入也要走4层楼梯的唐楼。童年时也没太多玩具等物质上的娱乐,大部分时间也只是和妹妹及邻居孩子玩耍,一家人就依靠经营菜档的父亲「撑起头家」。

原本对未来没太多计划的他,却因为小学四年级时的一场车祸,萌生了成为医生的志向。忆述指,当时他在横过马路时,一辆的士突然冲红灯,辗过他的脚掌。事后经送院接受检查,证实伤势无大碍,脚掌仅出现少许骨折,无需接受手术。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他真实感受到,医生如何在前线直接帮助病人,这次的经历埋下了促使他日后读医的种子。

「小时候觉得医生是一份可直接帮助人的职业。」

实习深觉癌症病人更需被照顾

自皇仁书院毕业,梁广泉成功考入香港大学医学院,踏上成为医生的第一步。他最记得到某医院的宁养服务门诊实习,目睹不少末期癌症的病人,不论手术或药物治疗等均已无法减轻他们的病情,他们受病情影响而强忍剧痛,这段经历让他至今难忘。

相对内科、妇科或儿科等「大路」专科,他坦言当年的肿瘤科并非热门专科,由于当时治疗肿瘤的技术并非像如今般选择多,因此不算是一门「帮到人」的专科,该次的实习经历却让他觉得:

「其实癌症病人值得接受更多帮助及照顾。」

因此梁广泉自医学院毕业,决定到医院接受临床肿瘤科的专科训练,及后成为一名临床肿瘤科专科医生。

从医生到成为病人家属

谈到其中一位印象最深刻的癌症病人,梁广泉慨叹正是在他童年时经营菜档「撑起头家」的父亲。当时仍在公立医院任职的他,某天当值结束回家后,见母亲在客厅欲语还休。最后她才慢慢透露父亲日渐年老,大便频率变得频繁,有时甚至会忘记自己曾去过大便。

当时身为肿瘤科医生的梁广泉,一听已觉不妥,立即安排父亲进行大肠检查,并证实患上大肠癌。梁广泉既是医生又是儿子,得悉消息时百感交集,对父亲的病情更为心急,不断反问自己:

「为何爸爸不及早和我说?是否我的疏忽?为何我不能及早发现?」

幸好父亲接受手术切除部分大肠后,至今十多年亦没有复发迹象。这次经历让梁广泉切身体会到作为家属对亲人病情所承受的巨大不安及压力。

没最好的治疗 只有适合的治疗

梁广泉忆述,有家属向病人隐瞒其患癌的消息,因为不想消息打击亲人的意志,只好隐瞒,直到对方见医生时才知道原来是看肿瘤科。

梁医生直言,病人未必不知道自己患病,然而隐瞒患癌的消息只会令他更容易胡思乱想,心情更「啰啰挛」,在无法理解自己为何接受如此繁复治疗的情况下,对病情只有负面影响。同时,梁医生强调医生在告知病人患癌的消息时,在说话上亦应有技巧,表示:

「我从来不会一开始告知病人患癌,我会让病人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这样他才会愿意接受往后的治疗,同时建立起互信的关系......最重要是聆听清楚病人的需要。」

癌症并非一个容易治好的疾病,而在医生、家属及病人三方面的努力下,梁广泉深信每位病人都应获得最好的照顾。面对目前癌症治疗方案的日新月异,他认为病人及家属更加应该多与医生交流,了解每个方案对病人的好坏,或方案背后有没有足够数据支援;他深信在治疗癌症上并没有最好的治疗,肿瘤科医生的职责就是透过不断沟通:「与病人及家属一同找出最适合他们的治疗方案。」

转载自晴报网站,按此进入原文。